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重视“以德修身”,又注重“为政以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立德问题。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近日,国家统计局党校第64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全体学员来到孔子故里、儒学之乡的山东曲阜,在全国首个干部政德教育基地——山东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通过专题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研讨教学、文化体验等多元形式,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汲取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道德滋养。
探访新“三孔”体验千载儒风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发出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提出要用儒家传统道德精华推进社会文明建设。作为此行政德教育的第一站,孔子研究院这个专门的儒学研究交流机构犹如一个静谧的学术世外桃源,气势恢宏的中式建筑无不散发着绵延千载的盛泽儒风。学员们在这里学习体会儒家文化的起源和内涵,仿佛开启了一段与孔子相隔千年的时空对话。
“一走进这里,就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气息扑面而来。”聆听讲解员的讲解后,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祁生贵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既有‘仁’的宽厚,又有‘礼’的儒雅,如一盏明灯,照亮千年文明之路,激励我们不断自我完善提升,坚定担负使命,忠诚履职尽责。”
而在新“三孔”的另外两地——孔子博物馆和孔子大学堂,学员们则在探寻孔府旧藏、追溯儒家文化发展脉络中感受儒家思想的时代价值。“孔子博物馆中珍藏的极具鲜明中国传统家族特色的历史文物,穿越千年,诉说着‘仁’、‘礼’的永恒智慧;珍贵的古籍善本,承载着孔子思想的精髓和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既是孔氏家族传承,更是儒家学说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见证。”国家统计局宣城调查队朱宗胜表示。
2000多年来,先贤孔子以学立身,成为“万世师表”。在72米高的全球最高孔子雕像前,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的艾瑞清若有所思:“今天在儒家文化发祥地与孔子诞生地,亲身感悟儒家‘德治’思想的起源与实践,我们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并把孔子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理念传承下去。”
追寻礼乐教化触摸文化根脉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一堂以“走进《诗经》品味经典”为主题的《千年风雅颂诗礼润政德》优秀传统文化音乐党课在学员中引发强烈共鸣。
在课堂上,《诗经》不再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而是与政德教育结合的“礼乐相济”,在诗词解析与乐舞演绎中展现“礼乐教化”的时代价值,生动诠释了儒家“以文化人、以德润心”的治理智慧。
“古韵悠长,耳目一新!”音乐党课结束后,国家统计局拉萨调查队的张玉霞意犹未尽地说,“礼乐不仅是形式上的规范,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精神和道德理念。这种跨界融合的教学方式喜闻乐见,也让我们体会到‘德化天下’的深远意义。”
同样让学员们连声称赞的还有另一门名为《汉字与孔孟之道》的互动教学课。殷延禄老师依托深厚的书法功底,现场拆字解词,通过对“道、仁、廉”等汉字字源的梳理,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孟子“民为贵、为政以廉”等施政主张,将博大精深的儒家学说与中国汉字、书法之美有机结合在一起。
“通过对汉字的解读和剖析,我们学习了汉字造字的历史背景和演变历程。”国家统计局临沧调查队的张卫强表示,“孔孟思想传承千年,早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在解码汉字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悟到华夏文明绵延不绝的精神密码,从而更深刻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源头、孔孟儒学的思想精髓,有助于我们滋养道德情操、提升政德修养。”
感悟圣贤之道筑牢信仰之基
沉浸式与体验式教学是此行政德教育的特色之一。
在孔庙的万仞宫墙下,聆听孔子及儒家思想概述;在古柏参天的杏坛,诵读《论语》经典;在孔氏家庙前,感悟儒家孝道思想……每一处现场教学点,教员结合实情实景实物,把儒家倡导和推崇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等思想,赋予其时代价值和内涵,学员们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感悟先哲圣贤修身齐家、廉洁奉公的执着与自律,进一步提升道德修养和政治自觉。
在被称为“天下第一府”的孔府,望着府内宅门照壁的一幅动物图案,学员们纷纷陷入沉思。此图名为《戒贪图》,图上动物虽貌似麒麟,却生性贪婪。孔府主人将此壁画悬于内宅,寓意显而易见,就是提醒世代的衍圣公正心明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与《戒贪图》所警示的‘非义莫取’一脉相承,也是我们前日在课堂上所学党风廉政建设专题课内容的生动写照。”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的柳菁感慨地说,“《戒贪图》以其鲜明的象征意义和朴素的家风智慧,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面‘照贪’的明镜。面对纷繁复杂的诱惑与考验,我们要廉洁自律,省身克己,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
严以修身修为践履知行合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论语》中这句名言,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在《为政之道以德为先——习近平“政德观”的传统文化意蕴》课堂上,山东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李敬学教授结合儒家“仁政”、“民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核心理念,强调“德”是为政者的立身之本、施政之基。他通过古今案例对比,阐释了“以德服人”“德法并重”在新时代社会治理中的现实意义。
“课程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指导性,为提升政德修养提供了清晰路径。”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王维表示,“我们统计干部讲政德,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职业底线。要以真为本,恪守职责操守;以民为先,强化服务意识,唯有将数不准确死不休的专业精神与‘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相结合,方能真正发挥统计‘晴雨表’的作用。”
“三天丰富多彩的政德教育,让每位学员深深沉浸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味‘修齐治平’的君子人格,从典籍照入现实,使‘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更加具象化、立体化,激活了刻在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也更加坚定了我们为人民服务的使命信心。”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郑鑫的感悟,道出了党校班全体学员们的心声。
这场走“新”又走“心”极富特色的政德教育之旅,为党校班全体学员们充电赋能、铸魂补钙。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党校班学员们将修清正之德,锤炼党性修养,筑牢信仰之基和廉政之基,让“为政以德,譬如北辰”的光辉思想继续闪耀璀璨光芒。
(责编:黄宇琪、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