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中央和国家机关分校
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

从“高校荒漠”到“创新高地”:深圳高等教育破茧蝶变之路

——基于深圳高校建设情况的实地调研报告

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2025年春季学期处级青干班调研10组

2025年07月14日10:41

摘要:为探寻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创新路径,根据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安排,本调研组于2025年4月赴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技术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8所高校,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问卷调查(教师问卷311份、学生问卷397份),系统剖析深圳高校的建设情况、发展成效、独特优势及面临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全国高等教育差异化发展提供 “深圳经验”,助力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开放创新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关键词:深圳高校;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科研成果转化;高质量

一、发展中的隐忧:深圳高校面临的现实挑战

尽管深圳高校凭借其独特优势,在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共性问题和困难——在学科体系、人才结构、资源分配、产教融合、办学经费等方面表现突出,对高校的长远发展构成了不同程度的制约。

(一)学科体系有待完善,基础学科发展相对薄弱

除深圳大学等少数高校外,多数高校建校时间不足20年,学科建设有“高原”没“高峰”。热门学科重复建设,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专业布点率高,深海工程、量子计算等特色学科占比较低,整体学科体系仍不够完善。基础学科投入和积累不足,发展相对滞后。调查问卷显示,52.73%教师认为“跨学科项目支持有限”,制约了高校在前沿科学领域的创新能力,难以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产业高端化发展对基础研究的需求。

(二)人才结构不够优化,高端人才流失风险较高

深圳高校虽高薪引才,但面临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如香港、广州)及海外高校的激烈竞争,人才队伍结构仍存在不合理之处。青年教师占比较大,具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资深教授相对不足。此外,部分高校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上尚存在一定的制度瓶颈,过分依赖短期考核指标,对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考核的重视不够,部分引进人才因考核压力大、生活成本高而流动性较强,高端人才面临较大的流失风险。

(三)资源分配不够均衡,成果转化机制有待健全

深圳高校科研资源在不同学校、学科和团队之间分配存在不均衡现象。部分重点高校和优势学科获得的科研经费、科研平台等资源较多,而一些新建高校和新兴学科则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部分高校由于缺乏有效的转化渠道和激励机制,许多科研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调查问卷显示,59.49%的教师认为“缺乏市场渠道”,52.09%存在“企业对接困难”,产学研深度融合仍面临诸多障碍。

(四)产教融合深度不足,校企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

虽然深圳高校在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部分校企合作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校企协同创新机制仍不够完善。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与产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脱节,存在校企合作“两张皮”问题。在合作过程中,企业往往更注重短期利益,而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周期较长,双方利益诉求难以有效契合。同时,在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等方面也存在矛盾,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

(五)办学经费来源单一,资金投入面临较大压力

深圳高校办学经费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社会捐赠、校企合作收入等其他渠道的资金来源相对较少。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和办学水平的提升,教学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外部经济压力对深圳经济的影响,导致资金投入压力日益增大。此外,一些新建校区在设计和施工中过于追求高端化,导致后期维护成本过高,进一步加重了学校的财政负担。

二、破局与发展: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基于对深圳高校发展现状的深入调研和分析,结合其独特优势与面临的挑战,为推动深圳乃至全国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具体对策建议。

(一)强化分类指导,完善高等教育差异化政策体系

建议国家层面尽快出台高校分类发展标准,针对不同高校的定位和发展阶段,应制定差异化的支持政策。例如,对南方科技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应加大对其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领域的支持力度;对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等应用型高校,则应侧重于职业技能培训和产教融合项目的资助。此外,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高校在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探索,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在传统优势学科。

(二)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政产学研金”协同生态

建议国家层面打造“国家技术转移高速路”,整合高校技术成果库、企业需求库、天使投资平台,实现“技术-需求-资本”智能匹配,解决全国高校成果转化“渠道窄”问题。参考深圳“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模式提供的破局路径,创新合作机制,地方政府设立校企合作风险补偿基金;高校建立“产业导师库”,要求应用型教师每五年累计1年企业实践,破解“双师型”教师短缺难题;学校设立“校中厂”,共建联合实验室,为早期科研成果提供技术熟化、市场分析服务,缩短转化周期。

(三)突破政策约束,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人才布局

建议相关部委下放人才管理权限,针对科研时间不足、跨学科支持有限等共性问题,突破政策,实行试点。试点“高校人才专项编制”,允许人才高地高校自主制定高层次人才编制管理办法,解决高层次人才落户、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相关经验逐步向全国推广;试点“科研弹性工作制”,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设立国家交叉学科引导基金,重点扶持基础学科与新兴产业交叉领域;改革现有的人才评价机制,增加对青年学者和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实施长周期考核,将专利、产业贡献纳入多元评价体系,引导科研人员深耕“卡脖子”领域。

(四)扩大开放合作,打造高等教育全球高地

建议相关部委加强国际合作资源整合,联合推进“一带一路大学联盟”建设,支持高校加强国际交流,在跨境数据流动、科研设备通关等方面给予政策便利;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引入更多全球顶尖教育资源,吸引更多国际学生就读,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设立“国际学术交流专项基金”,对高校举办高水平国际会议、引进海外学术组织落户给予补贴,重点提升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国际话语权,助力突破“国际排名瓶颈”。

深圳高校从 “高校荒漠” 蝶变为 “创新高地”,其敢闯敢试的实践为全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从深圳经验出发,全国高校应立足区域禀赋打造特色优势,相关部门需强化政策供给、破除体制障碍,国家层面需统筹资源配置构建创新生态。唯有共同构建“政策灵活、产教深度融合、国际开放”的高等教育新生态,才能培育更多服务国家战略的“地方强校”,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调研组成员:赵静、朱康、张振江、梁晓光、赵宾)

(责编:黄宇琪、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