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人类思想史上的瑰宝,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还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这些原则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时代表达。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核心体现。马克思主义始终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就像《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神圣家族》中也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这进一步阐明了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品格。《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经典作家在创立革命学说的时候就昭示出非凡的胸襟和充分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唾手可得,而是党领导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生动实践。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一论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创新性。坚持守正创新,正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生动实践。中国共产党就是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因为守正才没有迷失方向、才没犯颠覆性错误,因为创新才把握了时代、引领了时代。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在继承中勇于创新,勇于开拓,善于创造,懂得变通,不断推陈出新。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具体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说明理论应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强调了理论应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才能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维的体现。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说道:“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中国共产党始终善于从系统观念出发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谱写新篇章。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发出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恩格斯在 1893 年 7 月 14 日给弗兰茨·梅林的信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是国际的事业。”这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胸怀天下的格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始终坚持在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上,推进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国家利益和世界责任相结合,责任担当,互利共赢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责任与担当。
(作者系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2025年春季学期司局级副职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
(责编:黄宇琪、林燕)